公司新聞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大量補充維生素D能提高骨密度和骨強度嗎
作者:王海彬教授團隊 瀏覽:741 發布時間:2020/7/18 16:26:15網上很多文章介紹,吃維生素D能夠提高骨密度,事實究竟是什么樣的呢?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是否會改善骨礦物質密度和骨強度呢?這個問題需要實驗來證明。
重要性:很少有研究評估每日維生素D劑量達到或超過可忍受的最高攝入量水平持續12個月或更長時間的影響,但仍有3%的美國成年人報告每天至少4000IU的維生素D攝入量。
目的:評估補充維生素D對骨礦物質體積密度(BMD)和強度的劑量依賴性作用。
設計,設置和參加者:于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加拿大卡爾加里的單個中心進行的為期三年的雙盲,隨機臨床試驗,包括311名年齡在55至70歲之間,無骨質疏松癥的社區健康成年人,基線水平的25-羥基維生素D(25 [OH] D)為30至125 nmol / L。
干預:維生素D 3每日劑量為分別為400 IU(n = 109),4000 IU(n = 100)或10000 IU(n = 102),持續3年。每日飲食攝入量少于1200 mg的參與者應補充鈣。
主要結果和措施:共同的主要結果是通過高分辨率外周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評估橈骨和脛骨的總體積骨密度,并通過有限元分析估算radius骨和脛骨的骨強度(失敗負荷)。
結果:隨機分配的311名參與者(男性53%;平均[SD]年齡為62.2 [4.2]歲),有287名(92%)完成了研究。400-IU組的25(OH)D基線,3個月和3年水平分別為76.3、76.7和77.4 nmol / L。4000-IU組為81.3、115.3和132.2;10000 IU組分別為78.4、188.0和144.4。體積BMD存在顯著的組×時間相互作用。在試驗結束時,橈骨體積BMD在4000 IU組(-3.9 mg HA / cm 3 [95%CI,-6.5至-1.3])和10000 IU組(-7.5 mg HA / cm 3[95%CI,-10.1至-5.0])與400 IU組相比,體積BMD的平均變化百分比為-1.2%(400 IU組),-2.4%(4000 IU組)和-3.5%(10 000 IU組)。與400 IU組相比,脛骨容積BMD的差異在4000 IU組為-1.8 mg HA / cm 3(95%CI,-3.7至0.1),在10000 IU組(95%CI為-4.1 mg HA / cm 3,-6.0至-2.2),平均變化百分比值為-0.4%(400 IU),-1.0%(4000 IU)和-1.7%(10000 IU)。破壞載荷的變化沒有顯著差異(半徑,P = .06;脛骨,P = .12)。
結論和相關性:在健康成年人中,以每天4000 IU或每天10000 IU的劑量進行維生素D治療3年,與之相比,每天400 IU導致橈骨BMD降低,具有統計學意義;僅每天10000 IU劑量的脛骨BMD顯著降低。橈骨或脛骨的骨強度無明顯差異。這些發現不支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的益處;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它是否有害。
維生素D補充已被認為對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癥有益。臨床試驗數據支持補充維生素D對血液循環中25-羥基維生素D(25 [OH] D)水平低于30 nmol / L的人群的骨骼有益處。然而,最近的薈萃分析不支持維生素d骨質疏松癥的主要治療益處或預防骨折。大多數維生素d補充建議的范圍從400到2000 IU每日,4000 IU至10 000 IU的容許最高攝入量。在2013年至2014年之間,美國成年人中,有3%的人每天服用至少4000 IU的維生素D ;一項研究評估了每日劑量大于4000 IU至少持續12個月的影響,發現6500 IU的骨礦物質密度(BMD)變化與800 IU相同。
骨質疏松癥的臨床診斷和骨折風險的預測依賴于雙X線骨密度儀(DXA)掃描測量不同骨骼部位的BMD。但是,骨骼強度是骨折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取決于骨骼質量,形態和微結構。高分辨率外圍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HR-pQCT)比DXA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靈敏度,并且可以評估隔室容積的骨密度,微結構和骨強度估計。在一項有7254名參與者的前瞻性研究中,HR-pQCT參數與骨折風險相關,而與DXA測量的區域BMD無關。維生素D對骨骼的影響尚未使用HR-pQCT進行前瞻性評估。
受健康成年人中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的影響,本研究探討了健康社區成年人中每日補充維生素D(400、4000、10000 IU)對總體積BMD和骨骼強度的劑量反應3年以上,同時確保足夠的鈣攝入量。據推測,較高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通過抑制甲狀旁腺激素(PTH)介導的骨轉換對HR-pQCT的體積密度和強度測量產生積極影響。
這項為期3年的隨機臨床試驗研究了3種每日劑量的維生素D的作用:400 IU,4000 IU(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原醫學研究所[IOM]]可耐受的攝入量上限)和10000 IU健康的成年人,年齡在55至70歲之間,未能通過HR-pQCT在橈骨和脛骨處發現維生素D對體積BMD和估計的骨強度有積極作用。
使用400 IU組作為參考點,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10000 IU / d)與明顯更大的骨骼損失有關。由于這些結果與研究假說的方向相反,因此高劑量維生素D對骨骼產生負面影響的證據應被視為假說的產生,需要進一步研究加以證實。因此,對這項研究的適當解釋是,為了維持健康的維生素D充足的成年人的骨骼質量,這些結果并不支持維生素D劑量的骨骼益處遠高于建議的飲食許可。
如果在該試驗中觀察到的維生素D劑量依賴性的BMD體積損失代表了真正的效果,則可能與觀察到的血漿吸收的骨吸收標記物(CTx)增加和PTH抑制在10000- IU組。無需額外補充鈣的高劑量維生素D與活性維生素D代謝物1、25(OH)2維生素D(骨化三醇)的水平升高和CTx升高有關。骨化三醇通過對成骨細胞的作用或對破骨細胞前體的直接作用來刺激破骨細胞的生成和分化。大劑量維生素D也可能通過直接作用于甲狀旁腺細胞或間接增強腸道鈣吸收而抑制PTH。這可能會減少PTH介導的骨形成,當與維生素D介導的對破骨細胞活性的直接作用相結合時(如在10000 IU組中CTx升高的趨勢所支持),可能導致劑量相關的加速下降在觀察到的體積骨密度。觀察到小梁體積BMD增加而皮質體積BMD下降可能反映了這種吸收的增加,導致皮質內層皮質表面的小梁化。
在與其他顯示面骨密度在全髖關節以下高劑量的維生素補充d不顯著的變化本研究對準DXA發現,并用低劑量補充相比為高沒有額外的好處。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于骨骼來說,補充維生素D的益處僅在維生素D缺乏癥的治療中可見。也有證據表明,非常高的間歇(每月或每年)劑量的維生素d可能是有害的,跌倒或骨折的風險增加 ; 但并非所有此類研究都報告跌倒或骨折的風險增加。在這項研究中對跌倒率沒有影響,也沒有證據表明體積BMD的變化與骨折風險之間存在關系,這可能反映了所研究人群的健康狀況。但是,如果大劑量維生素D確實會增加骨質流失的速度,那么這對患有骨質疏松癥的老年患者可能具有更大的臨床意義。
大多數預定的安全性結果均發生在所有3個維生素D治療組中。但是,隨著維生素D劑量的增加,高鈣血癥和高鈣尿癥的發作更為常見,與先前的報道一致。并且補充鈣的個體發生高鈣血癥和高鈣尿癥的風險較高,提示補充鈣的攝入可能是服用維生素D的人高鈣血癥的重要驅動因素。高鈣血癥和輕度高鈣血癥的發病率呈劑量依賴性增加,這表明對于服用大劑量維生素D的人來說,評估鈣的攝入量和評估鈣代謝的生化指標。但是,在遵循美國國立醫學研究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建議的鈣和維生素D 3飲食允許量的400 IU組中,在研究期間至少有1次出現17%的高鈣尿癥。
【結論】
在健康成年人中,以每天4000 IU或每天10000 IU的劑量進行維生素D治療3年,與之相比,每天400 IU導致B骨BMD在統計學上顯著降低;脛骨BMD僅在每日劑量為10,000 IU時顯著降低。橈骨或脛骨的骨強度無明顯差異。這些發現不支持大劑量補充維生素D對骨骼健康的益處;需要進一步研究以確定它是否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