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運動后骨損傷的危害有哪些?
作者:南京科進 瀏覽:186 發布時間:2015/3/11 14:10:26 運動中經常會遇到運動創傷,但是在運動創傷后沒有及時處理的傷害卻知之甚少。足跟痛多為慢性勞損,明確診斷需查明組織狀態。
原本是老年患者居多的足跟痛,為什么如今在年輕人與中年人中出現的幾率一直在上升呢?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若足跟痛纏上了你,那可就是時時刻刻的煩擾。
足跟痛一般表現為足跟上下側或左右側的酸脹或針刺樣疼痛,行走不便,有些人不紅不腫,有些人出現紅腫,是由于足跟的骨質、肌腱、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疾病。大多由于跖筋膜炎、跟腱及周圍組織炎、跟骨滑囊炎、跟骨脂肪墊及跟骨骨質損傷等引起,發病多與慢性勞損有關。
通過骨密度儀和側位X射線,我們經常可以發現骨刺。因而骨刺常被認為是足跟痛的原因,但臨床研究證明足跟痛不一定都伴有骨刺,有跟骨骨刺的人也不一定都有足跟痛。MRI檢查有助于我們了解足跟部組織的狀態,可以早期發現炎癥病灶,幫助定位和定性診斷,可以更精準地治療。比如跖筋膜炎往往發生在久立或久行的人,長期的慢性損傷逐漸積累引起,在跟骨下方偏內側的筋膜附著處出現疼痛及壓痛,通過MRI檢查可發現跖筋膜纖維斷裂及水腫。
每個人的跟腱止點附近都有兩個滑囊。一個位于皮膚和跟腱之間,另一個位于跟腱和跟骨后上結節之間。常由不合適的鞋幫摩擦引起炎癥,局部紅腫熱痛,按壓和背伸踝關節,都可引起疼痛。治療方法宜改善鞋型,外用消炎藥物。若滑囊腫脹不消,可以穿刺吸引,并可少量注入激素藥物,但是必須定位準確,避免傷及跟腱。
跟墊是跟骨下方的脂肪組織及彈力纖維形成的彈性襯墊。青年時期,跟墊彈性強,可以吸收振蕩。隨著年齡增長,跟墊變薄,彈力下降,跟骨在無襯墊的情況下承擔體重,嚴重時可形成瘢痕及鈣質沉積,引起足跟痛。治療方法為使用海綿跟墊、局部藥物治療,沖擊波治療效果也非常顯著。
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反復發生,如同窟窿被越扯越大。
脫臼,是不少人在對抗性運動項目時常遇到的一種情況,醫學上稱之為肩關節脫位。如果發現脫臼反復找上你,可能就不僅僅是脫位那么簡單了,或許是肩關節囊韌帶已經撕脫,并且這種撕脫正在逐漸擴大。
青壯年患者的肩關節脫位復發率很高,即患者肩關節處于某個特定的位置就會誘發脫位,如籃球的“投籃”、排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等動作;也有的發生在乘公共汽車,手拉扶桿遇到急剎車時。“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嚴重影響了患肢的功能,妨礙了患者的生活運動,甚至因畏懼發生脫位而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心理陰影。
現代醫學的發展已經證實創傷引起的“習慣性肩關節脫位”原因,是由于脫位時引起的肩關節囊韌帶的撕脫傷,由于這種撕脫傷保守治療很難使其達到愈合,因而造成脫位反復發生,成為“習慣”。如果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脫位反復發生,除了上述撕脫傷外,還會造成相關軟骨和骨性結構的破壞,使治療更加困難。而反復脫位又會明顯加劇患肩的退行性變。因而,國際運動醫學界正在全球范圍內呼吁,對于在25歲以前因創傷首次發生肩關節脫位的,應盡早手術修復撕脫的肩關節囊韌帶,從而有效預防“習慣性脫位”的發生。對于那些已經發展成為“習慣性肩脫位”的患者,應該通過手術治療避免脫位的復發,恢復患者的肩關節功能,避免肩關節的退行性改變,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隨著關節鏡技術和相關器械的飛速發展,關節鏡下應用縫線錨釘技術縫合撕脫的肩關節囊韌帶組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此外還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住院時間短等特點。當然不是所有的“習慣性肩關節脫位”都可以通過關節鏡手術來治療,對于損傷嚴重的伴有骨性結構缺損的患者,開放手術可能更加合適。因此,對于因運動損傷、車禍傷等各種創傷導致肩關節脫位的患者,應該及早到專業的運動醫學醫生處接受診治,盡快得到專業治療,防止出現“習慣性肩關節脫位”,不讓這種“壞習慣”發生發展。
相關標簽:超聲骨密度
上一篇:橄欖油妙用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下一篇:老年人預防骨質疏松的飲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