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聞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后疼痛請到疼痛門診
作者:南京科進 瀏覽:82 發布時間:2016/8/17 14:03:14 定義:骨質疏松癥是一種以骨量減少和骨質改變(包括宏觀和微觀結構的改變以及骨質特性的改變)為特點,導致骨質脆性增加和易于骨折的全身性骨代謝性疾病。
分類:
1.原發性骨質疏松癥指發生于絕經后或隨年齡增長發生的骨質疏松,主要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以及老年性骨質疏松癥。
2.繼發性骨質疏松癥通常由其它疾病及藥物引起。
診斷:
骨密度是骨骼強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雙能X線吸收法(DXA)是WHO推薦的骨密度檢查方法,其測定值作為骨質疏松癥的診斷金標準。
在臨床使用骨密度值時由于不同的骨密度檢測儀的絕對值不同,通常使用T值判斷骨密度是否正常。當T<-2.5SD(標準差)時即可診斷為骨質疏松癥。
1.正常BMD:T值+2.5~-1SD(即:被測量者BMD高于相同性別同齡人2.5個標準差或低于1個標準差)
2.骨質減少(低BMD):T值-1.0~-2.5SD
3.骨質疏松癥:T值<-2.5SD
4.嚴重骨質疏松癥:T值<-2.5SD且存在一處或多出脆性骨折
危險因素:
1.BMD
BMD的降低是骨折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其高低主要依賴于成熟期的峰值骨量及之后隨著經期和更年期骨質流失,并受基因、營養因素、生活方式、并發癥以及藥物的影響。但當其它危險因子與BMD并存時,其風險預測能力相應增加。
2.年齡
年齡增長會增加骨質疏松性骨折發病風險的原因一小部分是因為BMD的減少,更多的是其它因素,如:骨性結構的改變,摔倒機率的增加以及保護性反應的減慢等。相同T值在不同年齡段人群意義也不盡相同。
3.既往骨折史
有脆性骨折史的患者再次發生骨折的機率增加。有研究顯示:脊柱骨折,腕關節骨折以及肱骨骨折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且有多出骨折史的患者再次發生3處及以上骨折的機率是無骨折史患者發生多處骨折機率的10倍,是單處骨折史患者再次發生多處骨折機率的2-3倍。
4.家族史
骨質疏松及骨質疏松后疼痛請到疼痛門診
骨折家族史是影響BMD的獨立風險因子。如:父母雙方若有髖部骨折的家族史,則其后代發生骨折的風險增加。
5.并存疾病
某些疾病會通過介導BMD的降低而增加骨折的發病風險。其發生機制不盡相同,如:慢性感染會改變骨量,削弱機體健康狀況,增加機體摔倒機率等。維生素D缺乏通常與骨折并存。
與骨折發生相關的疾病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DM、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AIDS、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癥、重度運動障礙相關性疾病等。
值得一提的是,T1DM和T2DM患者其BMD值相對較高時便存在骨折風險,因此在該人群中,骨折風險獨立于BMD。
6.藥物
某些藥物可以增加骨折發病風險。眾所周知的即糖皮質激素對骨的不利影響,此外,輔助激素拮抗劑治療過程中所使用的藥物也應高度重視。如:女性乳腺癌患者術后使用的芳香化酶抑制劑以及男性前列腺癌術后使用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激動劑等。
相關標簽:骨密度儀廠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