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養兒防老”日漸式微 試試老幫老
作者:南京科進 瀏覽:100 發布時間:2015/11/23 11:46:27 在養老機構無法滿足需求,農村獨居、留守老人日益增長的情況下,部分地區開始嘗試互助養老:讓老人們集中居住,在生活上相互照料。這種模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養老資源緊張的態勢,但急需明確的法律規范和政策、資金的進一步支持,同時也需要完善管理和考評機制。
年輕時辛勤耕作,養兒育女;年老時孑然一身,無人照料。這是時下一些農村老人的真實寫照。
農村年輕勞動力大量外流,“養兒防老”日漸式微。河北邯鄲肥鄉縣開始推行一種全新的“互助養老”模式,這能否破解廣大農村老人的養老困境呢?
沒有專門看護人員,老人們抱團互助初冬的下午,在肥鄉縣前屯村一個幾十平方米的院子里,老人們有的玩棋牌,有的圍著電視,還有的在門口健身、聊天。然而,這里并不是一間傳統意義上的敬老院。
既沒有專門的看護人員,也沒有全職的廚師、清潔工,老人們在生活上抱團互助:年輕點的照顧年長點的,身體好的照顧身體弱的,各自取長補短,形成一種生活共同體。
這里是肥鄉縣第一家農村互助幸福院。2008年剛開始時,這里僅有6人。如今,已經發展到30多人。
“住在這里挺好的,花費少不說,關鍵是我們這些老人湊在一塊后,能做的事就多了起來。”70歲的柳秀云是這里“資歷最老”的一批住戶。7年的時間,她從剛入住時的“有些猶豫”變成了現在的“攆都不想走”。
在互助院,老人們兩人一間臥室,方便彼此有個照應。柳秀云的室友是今年76歲的王云的。王云的性格開朗,兩人時常一起嘮嗑,給柳秀云帶來不少歡樂。而王云的腿腳不好,盡管能挪動,但能做的家務活并不多。柳秀云每天就搭個伙,把飯菜送給王云的,“做的時候多添點米菜就行,又不費事。”柳秀云說。
“大家聚在一起,就感覺不到孤單了。”柳秀云說。與縣里的養老機構不同,這些住在互助院的都是同村的老人,彼此生活的背景、環境都非常類似,交流上基本不會產生隔閡。
除了一床難求之外,民辦養老機構相對高額的費用也是阻礙農村老人入住的攔路虎。像這樣的普通農村老人,每月唯一的直接收入就是新農保里的75塊錢,多的花銷則要伸手朝子女要。而“那些民辦養老院動輒每月六七百,多的一千多,我們住不起,不想給子女增加太多負擔。”一位老人說。
實際上,這種農村養老的巨大缺口是我國面臨的普遍現狀。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社會學博士王偉進認為,互助養老的產生與正式養老服務保障體系不發達有關,實為一種無奈之舉。在農村“養兒防老”受沖擊、市場養老難補臺的局面下,互助養老的出現也就有了一定的社會必然性。
相關標簽:超聲骨密度儀廠家
上一篇:鼓勵執業醫師到養老機構多點執業
下一篇:精準醫療道路上或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