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全國“兩會”前夕醫療改革、中醫藥發展話題趨熱
作者:南京科進 瀏覽:102 發布時間:2016/3/2 9:52:35 一周醫藥行業綜述
2月22日至28日期間,全國“兩會”即將召開,輿論場中關于代表們將會提哪些議案的討論逐漸升溫,醫藥行業相關話題中,醫療改革、中醫藥、健康養老的熱議程度較高。這些話題關注度升高,與近期醫藥行業發生的熱門事件聯系密切,媒體在分析中期待代表們對相關話題提出議案。其他熱門話題主要與中藥質量標準、藥品召回相關。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宣布取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監管部門簡政放權的舉措獲得一定認可,輿論認為今后將采取更嚴格的方式對中藥源頭質量進行管理。海南益爾藥業抗抑郁藥品被食藥監總局要求召回,企業隱瞞事實、態度冷漠引起輿論不滿,此行為不僅給企業自身的危機處置帶來更大難度,也加深了公眾對制藥行業的負面偏見。
醫藥行業熱點話題解讀
1.全國“兩會”前夕 醫藥哪些話題預熱
2016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醫藥行業多個話題在輿論場中開始預熱,多家媒體紛紛刊登文章總結“兩會”醫藥方面的關鍵詞,并對代表們提案作出預測。
醫療改革相關話題所受到的關注最高。《人民日報》刊登的評論文章《人民日報寄語兩會代表委員:以民為本,唱響兩會好聲音》分析指出了醫療改革是最受民眾期待的話題之一。近期各地醫院號販子問題引起熱議,這種現象反映的就醫流程、分級轉診制度不完善引發公眾討論,打擊號販子由此成為關注度較高的民生話題之一。中國制藥網發布評論文章稱分級診療制度、醫生多點執業等是多年來醫改的重點工作,然而近年來具體落實的效果不顯著,今年促進醫療資源合理分配的議案受到期待。
中醫藥方面的輿情熱度極高,社會各界對中醫藥的期待也較大,其中,促進中醫藥產業發展的熱議程度最高。2015年對中醫藥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促使國人對中醫藥傳承與發展問題展開討論。中國經濟網刊登文章《全國人大代表唐祖宣:為中醫藥立法“奔走呼號”》報道稱全國人大代表唐祖宣今年將持續呼吁“中醫藥立法”,中醫藥企業未來應開發出包括飲料、藥妝和治療器械在內的多種形式產品,形成大健康產業。此外,《人民日報》近日刊登的《實情掌握在手民意帶到北京(兩會?新期待)》提到全國人大代表耿福能將提出中醫藥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對貧困山區的扶助從中醫藥產業開發的角度進行“造血”。
健康養老產業在資本市場中受到期待。中國的老齡化趨勢加速養老產業的興起,2015年下半年連續兩項重要政策出臺促進“醫養結合”,資本市場對此關注度升高。國金策略發布的報告認為我國養老產業處于起步階段,產品結構、資金結構等嚴重失衡。報告認為進一步促進社會資本流向養老產業將有利于改善中國養老產業的市場現狀,媒體期待進一步促進養老產業發展的議案。
2.中藥GAP認證取消質量管理持續升級
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取消13項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事項的決定》,規定取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此政策一出,隨即引發醫藥行業熱議,中藥質量未來如何保障和管理成為輿論討論的核心。
GAP認證對中藥質量管理的實際作用遭到媒體的質疑。《醫藥經濟報》引用業界人士的觀點稱,醫藥行業存在GAP認證流于形式的情況。少部分企業完成GAP建設后疏于管理、流于形式,把中藥材GAP基地當作向外推介、展示形象的招牌,普遍“重建設、輕管理”。生意社2月26日刊登的文章也認為與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及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等硬性規定相比,中藥GAP認證對中藥質量保障的作用不顯著。39健康網的文章還指出,GAP認證耗時長,成本高,實際給企業帶來的經濟效益有限。
中藥源頭質量標準將趨向更嚴格。《醫藥經濟報》指出,取消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GAP)認證后,將由中藥生產企業(包括飲片、中成藥生產企業)對產品生產全過程的質量保證負責,確保供應臨床、醫藥市場的所有藥品質量信息可溯源。《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引用行業人士的觀點稱,GAP認證取消后,實際上將提高對中藥源頭的質量標準,部分企業的中藥源頭質量控制成本也有可能因此升高。39健康網也認為未來國家將出臺更嚴格的措施保障中藥源頭質量安全。
從輿論反饋上看,取消GAP認證被視為簡政放權的重要舉措,得到業界的認可。然而GAP認證取消后的中藥質量保障問題受到議論。2015年以來中藥材重金屬超標等事件頻繁見諸報端,中藥材原料問題頻發,中藥原料不直接面對公眾,如何辨別中藥原料質量問題待解,從目前業界對監管政策的呼吁看,未來相關政策將給企業帶來更大壓力,制藥企業需要對中藥藥品生產全過程負責,確保信息可追溯。
網民輿論場中,憤怒情緒占據主流,不少網民嘲諷稱企業沒有用其他毒害元素堪稱“良心制藥”。公眾對醫藥行業藥品質量問題敏感度高,益爾藥業的行為不僅促使自身的誠信形象受損,更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醫藥行業產品質量問題的負面偏見。此外,還有少數網民對媒體報道中的“淀粉含量”表示不解,不明白本次需要召回藥品真正的質量問題。
此次事件給制藥行業帶來的啟示包括:第一,本次事件的藥品質量問題出現在原料藥中,企業應重視監管部門在各個季度發布的產品抽檢報告,關注并發現產品的潛在問題,更正自身行為,必要時公開說明,將危機化解于苗頭;第二,建立有效的危機處置機制,完善產品召回流程中的應對舉措,提出有效的召回措施,持續保持信息公開,及時公布進展,以坦誠的態度改正錯誤;第三,醫藥行業與公眾健康密切相關,但是由于醫藥行業涉及較多專業知識,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比較突出,公眾科普應被納入企業的輿情管理工作中。
相關標簽:超聲骨密度檢測
上一篇:“小丑醫生”常態化需要更多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