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聯系人:俞經理
電話:025-85581709
手機:13809042500

掃描二維碼
關注科進公眾號
春季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復發?
作者:南京科進 瀏覽:294 發布時間:2015/3/30 10:55:47 春季是心腦血管疾病復發的高峰期,特別是春分過后,早晚溫差較大,這段時間醫院里心腦血管病人就診量猛增,因此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春季時更需注重調節。
在這個乍暖還寒時節該如何“養心”防病?上周六,廣州日報攜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和廣東電視臺在聯合啟動“嶺南名醫云山大講堂”。首場講座請來全國名老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首席教授張鏡合與大家分享他的“養心經”,向街坊講授中醫、西醫“治心”的區別及“養心”易陷入的誤區,并結合春節的氣候特點結出“護心”防病的建議。
從本月起,本報將攜手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白云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和廣東電視臺在白云山定期聯合開辦“嶺南名醫云山大講堂”,邀請中醫名家結合四季時序特點開講養生防病保健知識,助民眾提高醫學素質和生活質量。
現象
寒邪濕邪擾人
心血管受煎熬
春暖花開,不少心血管病人以為寒冬已過發病的高峰期就過去了,殊不知,在這寒氣仍未完全消退,“倒春寒”隨時可能“殺回頭”的時節,加上濕悶的“回南天”反復出現,脆弱的心血管仍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
張教授指出,每年春季,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病意外的發生率也會出現一個小高峰。氣溫變化大、空氣濕度高,從中醫的角度來講,寒邪仍未完全消退,而濕邪又來添亂,寒、濕夾攻,易導致人體氣血運行不暢。而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在“倒春寒”的寒濕和“回南天”的悶濕交相煎熬中,本來就血管彈性差甚至伴有血管硬、化、狹窄的老年人,如未及時保暖、有效祛濕,心血管病風險并不比寒冬小。但因天氣相對沒冬天寒冷,很多人還是容易大意,忽略了日常的防護,輕則出現胸悶、心悸、乏力、短氣等癥狀,重者甚至面臨心絞痛、急性心肌梗塞等危象。
提醒
適當“春捂”防寒
穩定情緒防“肝郁”
“春捂秋凍”,可能年輕人不太以為然,但在這種時節,一次降溫添衣加被稍不及時,本來抵抗力相對就弱的中老年人更容易著涼,甚至致血管強烈收縮、導致血壓波動過大。所以,早晚時分,多看天氣預報,溫度明顯下降時適當“春捂”。出門時更要視氣溫變化增減衣物,若遇到起風,還要護好頭面,做足防寒措施,避免風寒刺激添意外。
另外,中醫認為春天是容易“肝郁的季節”,應穩定情緒,盡量避開容易產生過度煩躁、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以免影響情緒、導致血壓波動大。日常做到起居有序、睡眠充足,若感困乏,中午應適當休息調養精神。若遇回南天濕度過高、陰氣過重,濕邪侵犯人體, 易覺四肢沉重乏力、精神不振,建議可適量運動助體內陽氣生發。
春光明媚時,大家戶外活動相對增多,心肌耗氧量也會加大。值得提醒的是,老年人要注意控制活動時間和強度,特別是有冠心病的中老年人,活動量莫太大,做運動時更忌太過劇烈,以免加重心臟負擔,誘發心絞痛甚至心梗意外。建議有心 血管病的中老年人,宜選些柔和的運動,比如散步或打太極拳、練氣功、八段錦等,以助煉精氣神、強筋健骨。但運動時應以不增加心率為宜,或是心率稍有所增,但休息后恢復良好、無胸悶、氣短等不適感為宜。而遇到空氣濕度太大或出現灰霾時,則應減少戶外活動。
養心:別盲目受游醫蠱惑 莫輕信保健品治病
除了日常起居、運動和情緒的調節,乍暖還寒時節,吃些什么可助“養心”?
“這是很多人最關心的問題。”張教授稱,經常有人向他“訴苦”,說被診脈判斷出有“心臟病”,可能是“心血虛”或“心陽虛”什么的,并被推薦過用所謂能“補心”、“救心”、“養護血管”的“保健品”來“治療心血管病”,隔段時間感覺不對頭才上門求醫。
“他們多因缺乏心血管保健知識被騙了。要‘養心’,先要認識中西醫所講的‘心’的區別。”張教授介紹說,中醫理論是以哲學為基礎,而西醫是現代自然科學。如,中醫所指的“心”的主要功能是主神明(即神經心理精神)、主血脈(心血管);西醫說的“心”是解剖學的心臟概念。中醫“治心”是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所得的癥狀與體征綜合分析,歸納出多種證型,如心血虛、心陽虛、心陰虛,從而定出治療原則與方藥。但有這些中醫證型的人群,并不一定存在西醫所講的 心臟的器質性病變。
“所以,下次不靠譜的江湖游醫說你心血虛、心陽虛、心陰虛是有心臟病,千萬別輕易上當啊!”張教授提醒說,是否出在心血管的器質性病變,應到正規醫院找專科醫生咨詢是否需要做相關檢查來排除,不太可能把一下脈就下結論的。而那些望一眼就聲稱人家有冠心病、高血壓病,并 熱衷于介紹各類無副作用的“保健品”的,更可能是江湖騙子。如果真有病,保健品本身并不能治病,還可能延誤治療,即使免費送,也莫貪小便宜隨便吃。
治心:西醫治急癥中醫擅調養中西結合患者獲益大
若查出有心血管疾病,是找西醫治還是讓中醫調養更有效呢?
“其實,中西醫各有所長,是優勢互補的。”張教授以“除草”打比方解釋說,西醫治心用藥靶點明確、目的性強,好比看見一片雜草,西醫除草的方法是“連根拔”,特點是迅速、見效快;而中醫會先分析長雜草的原因,如果是地太濕,就先除濕,讓地全干了,雜草也就逐漸枯萎而死。像高血壓、冠心病,通過藥物快速降壓是西醫的優勢,而整體調節是中醫的優勢。所以,臨床遇到急危重癥用西醫西藥治療,而當病情控制住后,可考慮用中醫藥調養,中西醫結合更讓患者受益。
張教授指出,很多患者遇到病情好轉后,擔心用藥存在副作用,便悄悄停了藥。特別是在做完支架介入治療之后,心血管科醫生開的藥不少人未能堅持服用,中途停藥導致病情反復。一項從2001年至2010年的相關統計發現,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入院住院率雖然高了,治療的質量也不錯,但是出院之后的整體情況并沒有完全改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患者出院后不按醫囑服藥,隨便停藥導致復發甚至病情加重、猝死。所以,有必須放支架治療的人群,出院后一定要按醫囑堅持 用藥。如果出現有副作用或擔心其他問題,應跟醫生具體溝通,切莫擅作停藥決定。
上一篇:居住環境影響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
下一篇:調查表明熱愛生活可延緩大腦衰老